苏州海关缉私队踹开门时,林晚秋正把显示屏塞进母亲用緙丝龙袍残片改的防刮袋。“查走私显示材料!“带队的红袖章举著《海关法》,却在看到墙上掛著的“苏南技术创新奖“牌匾时顿住——铜牌边缘还留著银线修补的痕跡,那是上次蒸镀机短路时绣的缺口。
父亲突然滑坐在繅丝机基座上,中山装口袋的硅肺寧片撒了一地。林晚秋扶他时,触到他后颈淋巴结硬如蚕茧——和桌上未完成的“汉字柔性显示终端“开发计划形成荒诞对照。母亲的繅丝声从隔壁传来,混著蒸镀机的嗡鸣,像极了寒山寺的钟声。
“让开!“钱处长突然衝进来,搪瓷缸的甘草片洒在显示屏版图上。他掀开工具箱底层,露出用緙丝锦缎包著的《1989年电子显示白皮书》机密版,扉页贴著张1975年的老照片:年轻的钱处长站在某军工显示实验室前,手里举的有机发光屏与林晚秋研发的元件结构完全一致。
凌晨四点,当显示屏成功显示“姑苏城外寒山寺“时,母亲突然指著屏幕:“像素排列像我緙的宋锦八达晕!“林晚秋凑近一看,自校准程序生成的像素点阵果然与緙丝“通经断纬“的循环纹样吻合。她摸出未来科技年表,在1989年8月20日一栏写下:“用苏州蚕丝蛋白与緙丝工艺完成柔性屏研发,苏大高纯銦与竹梭共解显示密码。“
钱处长离开时,將电子工业部工作证掛在繅丝机上——背面用铅笔写著“柔性显示標准gjb 7621“,数字划痕里嵌著细小銦颗粒,在显微镜下排列成“长三角显示走廊“的字样。林晚秋捏起一点,发现颗粒表面还附著著太湖底的淤泥颗粒。
父亲用颤抖的手往显示屏盒里塞了个青瓷饭盒,底层焊著块微型电路板,元件布局与他1966年被烧毁的显示手稿完全重合。母亲则在防刮袋上用緙丝金线绣了幅电路图,针脚间藏著纸条:“你蒸镀时哼的《茉莉》,妈听出了发光频率。“
此时繅丝机的探照灯突然亮起,照亮了父亲袖口褪色的核试验纪念章——那光斑穿过柔性显示屏的像素阵列,在墙上投下緙丝“八达晕“纹样的光影。林晚秋听见太湖的波浪声从窗外传来,与苏州大学发来的“柔性显示军工验收“电报在繅丝车间里共振。她知道,这块凝结著繅丝密码的柔性显示屏,终將在未来织成覆盖资讯时代的显示网络,而父亲留在饭盒底层的电路痕跡,正如同緙丝的经纬线般,在像素髮光中永续闪烁。太湖的晨雾漫进车间,將显示屏的光与繅丝机的影融为一体,仿佛千年丝织技艺与微电子技术在水汽中完成了最后的键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