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12月10日,南京老门东的青砖巷弄里,林晚秋蹲在冬储菜窖口,用镊子夹起枚磨圆的玻璃珠——这是从报废体温计里拆出的水银泡,焊接在母亲醃菜罈的竹篾盖上,在万用表下呈现出与后世热敏电阻相似的阻值变化。她的猴儿口袋里露出《半导体物理》油印本,1972年版的“热电效应“章节被折成温度计刻度的形状,页边用铅笔写著:“测温精度=醃菜盐度x0.5c“。
“又拿你妈醃菜罈子鼓捣“隔壁王大爷的搪瓷缸磕在菜窖石阶上,1966年“备战备荒“的標语被青苔啃出缺口,“街道办说个体户不准私藏资本主义测温仪,上个月刚收了老孙家的电子秤。“他的目光扫过林晚秋用煤炉铁篦子改的测温支架——篦子缝里还卡著去年冬天的煤渣。
父亲坐在菜窖台阶上,用母亲纳鞋底的锥子清理水银泡氧化物。“这锥子1964年纳过援越抗美战士的胶鞋,“他的中山装袖口露出1965年飞弹发射纪念章,蹭到“发展庭院经济“的標语,“现在用来刮氧化层...也算针线跨界。“咳嗽声突然震落锥子上的水银珠,滚进菜窖的白菜堆里,像极了她记忆中2003年非典时期的体温监测仪光点。
母亲抱著坛雪里蕻衝进巷弄,坛口的醃菜卤洒在青石板上,惊飞了墙根的麻雀。“工商局说要查非法改装计量器具!“她粗布围裙上的纺织厂徽章刮过林晚秋的烙铁,“对门李阿姨说你把体温计塞进菜窖,是不是想给白菜量体温“
林晚秋的镊子突然顿住。前世她在2010年参与的“冷链物流“项目,温度监测曲线竟与菜窖里的白菜呼吸速率呈现诡异吻合。她摸出藏在《实用製冷技术》里的测温记录——这是用父亲的病假条和煤票订成的帐本,在菜窖昏暗的光线下显影出后世才有的热成像图谱。
凌晨三点的厨房,林晚秋把半导体温计塞进母亲的陪嫁木箱。当万用表显示测温解析度达到0.1c时,父亲突然从灶台阴影里走出,工装口袋露出的《电工仪表》1976年版被折成补偿电路形状,页边用铅笔写著:“零点漂移=硅肺患者夜间咳嗽次数x0.01c“。
“计量所要来现场检定,“他的手指划过温计的补偿电阻,那是用母亲缝衣针改的,“说你这台土设备测出的温度不符合气象標准。“喉结滚动间,咳出的血珠溅在记录纸上的“白菜窖最佳温度“公式上,像极了她记忆中1998年抗洪救灾时的水位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