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件件抖开、抚平、挂上,
动作麻利,
带着被日子磨出来的利落。
“曼卿啊,”
公公陈水生咳了两声,
声音沙地像砂纸,
“村委那边,今日要核上季度的账吧?”
“别去迟了。书记昨天还夸你呢。”
“说你打得一手好算盘,是个算账的能手。”
“知道了,爸………晒完衣服就过去。”
许曼卿应着,
声音温顺。
大东村,
紧邻着车水马龙的罗湖口岸,
大东村的农村集体经济,
借着深圳特区发展的东风,
开始了从萌芽到逐步壮大的历程。
村支书陈东雷集体敏锐地察觉到,
单靠种地很难抓住时代的机遇。
他意识到,
要让村民富起来,
不能只盯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
得把大家的力量拧在一起,
搞集体经济。
于是,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
大东村没有简单地将土地全部分包到户,
而是留足了集体发展的空间,
这成了集体经济起步的关键一步。
那会儿的集体经济,
起点并不高。
村集体先是利用有限的资金,
办起了一些小作坊、小加工厂。
比如,
借着深圳吸引外资、
搞“三来一补”的热潮,
村里盖起了几排简易的厂房,
租给外来的小老板,
搞服装加工、
电子零件组装之类的业务。
租金成了集体收入的第一笔稳定来源,
虽然不多,
但让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集体经济的甜头、
年底分红时,
家家户户都能领到一笔钱,
比单纯种地的收入实在多了。
随着深圳特区建设的推进,
皇岗村的土地价值慢慢凸显出来。
村集体又把重点放在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上。
他们统一规划村里的土地,
一部分用来建标准厂房出租,
一部分则用来盖集体宿舍,
租给在附近工厂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
为了把这些事做好,
村集体还成立了专门的管理小组,
负责厂房建设、
招商引资、
租金收取等事务,
渐渐有了“公司化”管理的雏形,
只是那会儿还带着浓厚的村集体色彩。
不过,
大东村集体经济发展,
也不是一路顺风顺水。
一开始,
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
担心把钱交给集体“打了水漂”,
还有人习惯了单干,
对集体搞项目不配合。
陈东雷带着几个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做工作,
把账本摊开给大家看,
让村民参与到项目决策中来,
慢慢打消了大家的顾虑。
后来,
随着集体收入逐年增加,
村民的分红、
福利也跟着水涨船高。
村里盖了新的学校,
给老人发了养老金,
逢年过节还有集体福利,
大家对集体经济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虽然陈东雷的商业嗅觉很灵敏。
但是他对算账是一窍不通。
偶尔一次,
陈水生家的老大媳妇——许曼卿,
在他面前展现了惊人的算账能力。
那天村委的祠堂底下挤了满屋子人,
陈东雷把一摞皱巴巴的账本往酸枝八仙桌上一摔,
粗粝的手掌在桌沿上拍得啪啪响:
“这烂账!算三日了,越算越鬼打墙!”
账本边角卷得像被台风刮蔫的蕉叶,
上面的字迹东倒西歪,
有的被墨汁晕成了黑疙瘩。
几个村干部围着桌沿蹲成圈,
指尖戳着纸页上的数字,
嘴里“啧啧”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