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书房的青砖缝里,一场无声的战争正激烈上演。两窝蚂蚁泾渭分明,围绕着散落的食物碎屑展开争夺。一窝是从漕运码头青石板下捉来的黑蚁,油亮的背甲在烛光下泛着冷硬的铁色,体型健壮,正以惊人的效率搬运着老三澹台墨撒下的碎米粒,队列整齐如训练有素的士兵;另一窝是从边关沙地带回的沙蚁,枯黄的躯体与宣纸颜色相近,在堆叠的典籍间焦躁地窜动,为争夺一粒草籽互相撕咬,颚齿碰撞发出细微的“咔嚓“声,透着几分悍勇。
老三伏在紫檀大案上,鼻尖几乎要贴到桌面,水晶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溜圆,一眨不眨地盯着蚁群。他今日穿了件月白儒衫,袖口却沾满墨渍与糖渣——墨渍是昨夜抄录兵法时蹭的,糖渣则是今早偷吃蜜饯留下的,活像个偷溜进书房却心不在焉的逃学小夫子。案头摊着《虫经》《漕运志》与《边关粮草录》,三本书围成一个圈,纸页间爬行的蚂蚁不时被未干的墨迹困住,挣扎着留下蜿蜒的轨迹,竟与地图上的路线有几分相似。
“妙啊!真是太妙了!“他突然拍案而起,动作太急震翻了砚台。墨汁泼溅而出,如一幅即兴的泼墨山水,正巧进门的太子澹台烬闪避不及,月白常服前襟顿时绽开一朵浓黑的墨梅,格外醒目。小少年却浑然不觉自己闯了祸,激动地拽着太子的衣袖,指着沙盘上蚁群的阵型:“殿下您快看!黑蚁探路时呈锥形阵,前锋尖锐,两侧护卫,这分明是《六韬》里的鸟云之阵;沙蚁运粮时变长蛇阵,首尾相衔,连绵不绝,恰似驿站接力运输粮草的队伍!“
太子俯身细看,果然见黑蚁队列尖端有几只蚂蚁速度飞快,不时停下探查,正是斥候的模样;而沙蚁则将食物咬成小块,依次传递,效率极高。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抽出丝帕擦了擦衣襟上的墨渍,温声道:“继续观察,若有新发现,再与本宫细说。“
十日后的大朝会,金銮殿内的气氛格外奇特。群臣被一份名为《论军粮转运与蚁群协作之共性》的奏折惊得瞠目结舌。老三捧着比他脑袋还厚的奏折,站在殿中,童声琅琅地穿透大殿的沉滞空气:“臣以为,蚁群运食之法,与军粮转运之道相通。夫蚁群运食,必先遣斥候探路,往返三次确认安全方敢前行,犹若军情侦查,需谨慎再三;工蚁列队传递食物,首尾相衔,井然有序,恰似驿站接力,确保粮草不滞;兵蚁沿途护卫粮道,遇外敌则群起而围之,正合押运将士之责,誓死守护粮草安全“
他边说边翻开奏折附录的手绘《蚁阵图》,用手指着朱砂圈出的几只腹部鼓胀如珠的蚂蚁:“此乃储粮蚁,其腹内可藏蜜露,遇饥荒时反哺同类。臣以为,边镇可效仿此法,设立流动粮仓,将粮草分储于地道、岩洞之中,分散存放,既可避免被突厥一次性劫掠,又能在围城时就近取用。“
兵部尚书刚想出列斥其荒唐,认为以蚁群类比军情太过儿戏,老三又迅速展开另一卷《溃蚁录》。只见沙盘上的蚁群突遇他泼下的水滴(模拟突发敌情),工蚁立刻放下食物,衔起蚁卵快速撤离,而兵蚁则聚集在水滴边缘,用身体阻挡水流,拖延时间:“殿下请看,若蚁后遭袭,工蚁必衔卵另立新巢——此乃军粮应急预案!臣建议,应教边军熟记野外可食草木、昆虫,如蚁卵富含蛋白质可充饥,蚁酸可消毒疗伤,关键时刻能解燃眉之急。“
角落里的瑞王余党忍不住嗤笑:“黄口小儿不知天高地厚,竟妄议国政!蚂蚁行径岂能与军国大事相提并论?“老三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个竹筒,倒出黑蚁,任其在标注着漕运路线的沙盘上爬行。奇妙的是,蚁群遇到代表官道的朱砂线时,竟不约而同地绕行——那是因为他提前在朱砂线上抹了蚂蚁不喜的薄荷油;遇到代表青河的蓝绸时,则迅速聚集起来,衔着沙盘边缘的碎叶放在蓝绸上,仿佛在“聚叶为筏“,精准避开了所有标注着税卡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