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时间,陈洛此前顾虑的问题,他马甲的死,确实也让朱元璋有了细微的变化。
虽然依旧生气如此之人的胡闹,但细细想来,行刺他那荒唐的侄孙,亲自去桂林收集证据,回来以命谏靖江王之罪过,甚至要求他朱元璋去加重的处罚朱守谦。
他朱元璋做的又是否对呢?
不对!
但,那毕竟是他朱家的子孙,他还是有私心,想着给对方一次机会。
所以靖江王朱守谦最终也并未被处死。
朱元璋是在暴怒与冷静的反复拉扯后,展现了他作为开国皇帝深谙的平衡与统治智慧。
他深知,若真按《大诰》将亲侄孙剥皮实草,固然能逞一时之快、慰藉部分民心,但也势必彻底寒了所有宗室的心,甚至可能引发不可预测的动荡。
更何况,他内心深处那份对大哥朱兴隆的愧疚和对亲情的顾念,也终究未能完全割舍。
但陈洛那日的以死相谏,乃至最后疯狂的殿前刺杀,像一根烧红的铁钎,深深烫伤了他的帝王自尊,也灼醒了他一丝几乎被权力磨平,但源于底层的百姓共情。
最终的旨意也出乎许多人意料,既非轻描淡写的思过,也非人头落地的极刑。
朱元璋下令,将靖江王朱守谦废为庶人,剥夺一切爵位封号后,虽依旧让其一脉仍保留宗室身份,以备未来或可启用。
但也命其即刻前往凤阳高墙之内,非诏不得出,反思己过,期限……不是五年,而是八年。
“八年?”朱标听到这个数字时都微微一愣,这既非象征性的短期惩戒,也非无期的终身监禁,而是一个漫长到足以磨去任何纨绔子弟心气,却又留有盼头的年限。
“八年。”朱元璋面无表情,语气却不容置疑,“咱就给他八年时间,好好想想他爹是怎么死的,想想咱老朱家是怎么得的天下,再想想桂林百姓过的又是什么日子!八年之后,若真能脱胎换骨,再看造化。若不能……哼,就在里面待一辈子吧!”
同时,对于桂林的补偿,朱元璋展现了惊人的雷厉风行和细致入微!
他并未满足于只让朱守谦散尽王府内的财物,而是直接派遣以太子朱标和户部、都察院重臣组成的钦差团队,携带他的密旨亲赴桂林。
旨意核心只有一条——不惜代价,务必使民怨平复,彰显朝廷法度与天恩。
团队手持尚方宝剑,开放府库,以近乎溢价的方式补偿所有有据可查的受害百姓。
强占的田产屋舍,双倍偿还现银或置换良田,被打死打伤者,家属获重金抚恤,子女由官府抚养至成年!
被巧立名目盘剥的税赋,更是三倍发还……整个桂林府,仿佛经历了一场虽迟来,但是自上而下的财富再分配。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钦差团队初步稳定局面后,朱元璋竟以“巡视边防,体察民情”为名,御驾亲临桂林。
他没有大张旗鼓,而是穿着常服,在少数锦衣卫的护卫下,走遍了桂林城的街巷,甚至深入周边乡村,亲眼去看,亲耳去听。
他看到了补偿银钱下发时百姓脸上难以置信的欣喜与泪水,也听到了茶馆酒肆里,人们一边感激“圣天子明察”,一边仍心有余悸地谈论着那位“不要命”的陈御史。
那一刻,站在漓江边,看着远处依旧秀丽的山水,朱元璋心中百感交集。
他明白了陈洛为何那般决绝,也真切感受到了那股几乎将王朝根基蛀空的民怨力量。
他的一系列举措,不仅是为了平息事态,更是为了修补因朱守谦而受损的皇权威信,也借此机会,将桂林乃至周边地区牢牢抓回手中。
这一点也是事实。
……
事后的某天,紫禁城,乾清宫的暖阁里。
朱元璋疲惫地揉着眉心,他案头上是大臣们前段时间从桂林发回的详细奏报,字里行间记录着补偿的进展与民心的渐复。
“父皇。”朱标侍立一旁,小心地开口,“桂林之事,已大致平息,百姓皆感念天恩浩荡。”
“嗯。”朱元璋从鼻子里哼出一声,目光却有些飘忽,“那个……那个混账东西,叫什么来着?就是最后蹦出来要砍守谦的那个给事中。”
他发现自己又记不清那人的名字和具体样貌了,只记得那份混不吝的疯狂和最后那句“您现在才像个皇帝”的狂徒之言。
朱标心中一凛,知道父皇问的是陈洛,连忙躬身:“回父皇,是七品给事中,陈……陈曦。”
“陈曦……陈曦……”朱元璋反复咀嚼着这个名字,眉头紧锁,似乎在和某种记忆在抗争,他似乎也感觉到不是这个名字。
但系统的力量何其强大,最终也让他接受了这个名字。
同时。
“哼,咱居然记不住他的名字?不过不重要,这混账东西,虽行事癫狂,无法无天,屡次顶撞于咱……但,其心或许倒不全是为了他自己那点可笑的清名。”
他顿了顿,语气复杂,像是在说服自己:“桂林百姓,确实因他而得了实惠,朝堂也及时阻止了民怨问题,他……姑且算是个糊涂的好官吧,就这么死了,倒是可惜了。”
朱元璋是连续几日被陈洛此前的疯狂荒唐谏言气的大吼大叫,实际上,治国哪有那么多的恼火,不静下心,他怎么当好这大明的开国皇帝。
而且,他也清醒的很,虽然当初愤然,但事后反思,也会察觉那官吏其实还不错。
虽说那官当朝想杀他侄孙的事,让他依旧有股恼火在心中……
朱标也在一旁敏锐地捕捉到了父皇语气中,那丝极其罕见的欣赏与惋惜,立刻顺势道:“父皇圣明,陈御史虽言行激烈,然其为民请命之心,是天地可鉴,如今他以身殉道,其志也可嘉。只是不知其家中……”
朱元璋猛地抬起头,眼中精光一闪,那点惋惜迅速被帝王实用主义所取代。
“他家还有什么人?查清楚了吗?”
“据查,陈曦家中尚有父母在堂,但被父皇您杀了一人,可其还有一个亲弟弟,名叫陈洛,据说读书尚可,只是未曾出仕。”
“弟弟?陈洛?”朱元璋手指敲着桌面,沉吟片刻,断然道:“好!他哥哥用一条命,给咱老朱家擦了屁股,给桂林百姓挣了条活路,咱也不能让他白死,寒了天下忠臣之心!”
他看向朱标,旨意清晰而果断:“传旨!追赠陈曦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厚恤其家,但史书务必记载其之疯狂,他之罪,朕要让后人清楚!”
朱元璋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但陈洛所作所为确实过分,这记入历史中也是让后人自由评说,反正评价可能忽高忽低,但也不会是纯粹的好名声。
可总而言之!
“而其弟陈洛,既然读书尚可,便……荫袭其兄之风骨,念其兄虽有狂悖之罪,然亦有警醒朝野之功,朕特旨恩准!”
“免其科考,赐同举人出身,擢为七品给事中,明日入职后,接受恩准,而待熟悉事务后,即如入奉天殿侍朝奏对!”
这一条政令确实是开恩了,朱元璋还是记得陈洛的对是远远大于错的。
不过!
“咱也是让他就在他哥哥的位置上干了,但标儿,朕其实更是让天下人看看,替咱大明、替百姓说话的人,只要心是正的,哪怕方式激烈了些,咱朱元璋极为不喜,但也记得住,也不吝恩赏!”
朱标眼神中也有佩服,他父亲这处理手段确实没问题。
而且……
这道旨意也精妙地体现了朱元璋的统治手腕。
它既是对陈洛的一种带有明显政治意味的补偿,意也是在向朝野传递——“陛下虽怒其行,但亦哀其志,赏罚分明”的信号,收拢那些可能因陈洛之死而心生寒意之臣的心。
同时也明确告诫后来者,陈洛之事,可一不可再,皇帝的宽容与赏识有其不可逾越的底线。
你说朱元璋多会当这皇帝?
虽然可能依旧有不足,但此法确实也能稳定了百官的心思。
“儿臣遵旨!”朱标也马上就行礼,心中也知道他父皇此举,既全了名声,又收了人心,果然是帝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