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操作本身就是在逼着朱元璋,杨业和李御史他们可不是在求死、送死!
这一步导致的结果就是——
奉天殿内,连一些原本事不关己的官员都开始窃窃私语起来。
是啊,奉旨出差,回来就下水牢,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
除非……除非凤阳真有惊天的大问题,陈洛碰了,而皇帝暂时不想让这问题彻底曝光?
民意,官意!
天下人的意!
说白了就是制造你杀了,就是你朱元璋藏着事的氛围,你还能杀吗?
朱元璋当时就胸膛剧烈起伏,他岂能听不出这二人的弦外之音?
李炜是绵里藏针,杨业是装疯卖傻,目的都是一个——逼他在大庭广众之下,给陈洛的罪名做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或者,变相承认凤阳问题的严重性!
“放肆!”
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扶手,怒喝道:“李炜!杨业!你们二人一唱一和,是在质疑朕的决定吗?陈洛之罪,朕已明言!尔等再敢妄加揣测,休怪朕不讲情面!”
然而,他这暴怒的反应,在某些有心人看来,反而更像是被说中了心事后的恼羞成怒。
就在这时,又有几个平日与李炜交好,或是对凤阳问题也有所耳闻,或是单纯对陈洛,对陈家人好奇的官员,互相对视一眼后也陆续出列。
“陛下,李御史与杨给事中所言虽略显急切,然其心可悯。陈洛之事,确实疑点重重,臣等亦感困惑……”
“是啊陛下,陈给事中凤阳之行,究竟有何‘收获’,竟惹得陛下如此震怒?若其确有罪证,何不公示于朝,也好让百官引以为戒?”
“臣附议。凤阳乃帝乡,陛下向来重视。陈给事中所见所闻,或许……或许于整顿地方吏治亦有裨益?若因其方式不当而一概抹杀,岂不可惜?”
一时间,竟有七八名中低层官员相继开口,虽然语气恭敬,但汇聚起来,却形成了一股不小的舆论压力。
他们未必都是陈洛的盟友,但李炜和杨业的话,确实勾起了他们的疑惑和对“忠臣因言获罪”的潜在担忧……不,恐惧!
朱元璋看着台下这出乎意料的一幕,脸色铁青,心中却是惊怒交加。
他没想到,陈洛这杀才,人还在水牢里泡着,居然还能通过他这两个“狐朋狗友”,在朝堂上掀起这样的风浪!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求情了,这是在逼宫!
是在用集体的疑惑,挑战他作为皇帝的生杀予夺之权!
但偏偏,这些话又都打着忠君爱国、澄清事实的旗号,让他无法直接用强权压服。
当然,他做也行,但却坐实了一件事——陈洛碰了帝乡就被处死的事实!
而至于说起陈洛的收获?
最大的收获就是那首该死且血淋淋的《凤阳花鼓》原词!
就是凤阳官场乃至勋贵集团那摊烂账被掀开了一角!
就是他那不成器的侄孙被逼死!
这些收获,他能当着百官的面说吗?
不能说!
至少,现在不能以这种方式说!
朱元璋死死攥着拳头,他第一次感觉,对付陈洛这种滚刀肉,以及被他影响了的这群“蠢货”,光靠杀意和权威,似乎……有点不够用了。
杀不杀呢?
朱元璋思考数秒,但其实是很快的做出了决定。
不能杀!
现在的问题就是暴露陈洛弄死了靖江王处死他肯定没错,但同样,暴露他揭穿他老家的贪腐后,他这个皇帝脸上不好看啊,也搞得陈洛做的就是对的啊。
史书必然会记下这一笔,这,这不行!
因此,朱元璋憋了半天,最后只是改变了他的心思,一个更符合他利益的思维。
“好!好!尔等既然都想知道……朕,便告诉你们!”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的最终裁决。
朱元璋的目光最终落在李御史和杨业身上,冷声道:
“陈洛之罪,朕是自有公断!至于凤阳之事……”
他顿了顿,语气森然:
“毛骧!”
“臣在!”毛骧应声出列。
“即日起,由你亲自督办凤阳一案!一应人犯、证供,给朕查个水落石出!但有牵连,无论涉及何人,一律严惩不贷!”
“臣,遵旨!”
朱元璋这是将凤阳案的调查权彻底收归锦衣卫,既是表明彻查的决心,也是杜绝外人,尤其是陈洛和他的朋友们再借此生事。
然后,他再次看向李炜等人,一字一句道:
“至于陈洛……待凤阳案查明,其罪证确凿之后,朕,自会给你们一个‘明白’!”
说完,朱元璋根本不给他们再开口的机会,猛地站起身:
“退朝!”
他拂袖而去,然后其他人还是懵的,查,查什么玩意?
你还是不说啊!
陈洛难道捅破天了不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