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维九月,序数三秋。
中秋佳节的灯火,让整个应天府都焕然一新。
有感于立国十三载的艰难,加之年初胡惟庸案的大株连在整个应天府内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那三千个青壮泼皮改组,挂名在五军都督府名下,自负盈亏的“城防”力量的补充。
在历经过两回大朝会的激烈讨论后,朱标终于拍板,抽调一部分京军守备力量为后备,应天府解除宵禁一日。
当这个消息出现在报社的头版头条上,不消半日,整个应天府上下就已传遍。
商人,农户都瞅准了这个机会,将各类的物料往城内兜售运转。
至于不差钱的富贾豪门士绅和勋贵家,则早早的采买物料,在自家府门前备上了崭新的花灯。
各家的公子小姐也都早早约定,中秋佳节一同出行游玩。
于是乎。
在大明十三年中秋佳节当晚,整个应天府,尤其是城中心及天界寺一段灯火通明。
经应天府衙批复的花灯会等活动都开设于此地。
走南闯北的艺人,伶人,手工艺者都撂地于此,沿街更是应天府内的酒楼茶楼所在。
沿街的珠宝店胭脂坊也都迎来了旺季。
猜灯谜,放灯船。
各路诗人学子吟诗作对。
看杂耍,听大戏。
公子小姐们撞出点点火花。
就连各家主妇也都带着各家的妾室,如同恩赏一般,去往了夫人坊。
这其中自然是香昙给各位夫人出的主意。
既然是大妇,也得拿出大妇们应有的气量,只有他们领着能来的夫人坊,反而能更加衬托出他们身为大妇的位份,以及夫人坊的格调。
这等双赢之事,各家的大妇们自然会应允。
夫人坊同时推出一波新潮流。
今岁的财报必然再攀新高。
此等盛景,常升虽然不甚感兴趣,甚至想宅在别院和自已那帮美人们风流快活。
奈何蓝母不允,趁着白日入宫去探望了一番太子妃后,夜里便揪着常升的耳朵,令香昙给他打点帅气,带着一“块”在京军守备中打熬体魄晒成的“黑炭”一同出了街。
“大哥,大哥,快看,有猴戏!”
兴许是憋的久了,往日对应天府内这些去处都烂熟于心的常森,如今看到这阔别半年的夜景,就连耍猴都看得津津有味。
看着要不是灯火通明照亮,加之身上的锦缎云纹反射着灯光,整个人除了一排牙在黑夜中熠熠生辉,几乎与夜色融为一体的肤色,常升不由得摇摇头,对着一旁搀着香昙的蓝母打趣道:“娘,要不然让几个下人着三弟,咱们另寻一路逛吧。”
蓝母的目光从一旁的杂耍伶人身上收回,瞥了一眼自家三儿子,又望向常升疑惑道:“为何?”
常升手中轻摇的折扇一收,用折扇虚点了点自家小弟的身影,又指了指周围行人时不时向他瞥去的异样目光。
随后再一抖折扇,虚掩着自已的嘴巴和蓝母的耳朵,小声道:“您看看小弟如今的模样,哪有您血脉传承的半分帅气,或是咱爹传下来的英武。”
“不知道的还以为咱家爱好别致,收了一个西域来的昆仑奴养子在这沐猴而冠呢。”
“去!”
蓝母好悬没给常升一把撅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