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玉也很快适应了弄堂生活,她不再是那个怯生生的小丫头,成了医馆里的小帮手,学着整理药材、打扫卫生,闲暇时就在阁楼上用功读书。
她的上海话也学得飞快,很快就能和弄堂里的邻居小孩说上几句,脸上常带着明朗的笑容。
蓝沉甯看着妹妹日渐开朗的模样,心中安定。
她们姐妹二人,在这座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大都市,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小的立足点。
她知道,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
起初,好奇观望者多,上门者少。
但蓝沉甯沉得住气,她先是给弄堂里的邻居们看看头疼脑热,孩子积食,妇人经期不调,效果显着,收费又比西医院低廉得多。
她态度温和,言语清晰,能用地道的医理解释病情,又能用浅显的话安抚病人。
小沉玉则成了她的“小小通讯员”,乖巧地帮阿姐给不方便出门的邻居送药,奶声奶气地叮嘱用法,惹得大人们心生怜爱,无形中拉近了距离。
很快,蓝沉甯的名声在弄堂内外传开了。
不仅是因为她治好了某位银行职员太太多年的偏头痛,或是用几剂药调理好了某位小学教员严重的胃病,更因为她尤其关注女性健康。
许多难以启齿的妇科隐疾,在大医院男医生面前羞于开口,到了她这里,能得到细致专业的诊治和保护隐私的尊重。
一些受过新式教育、追求独立的女性职员、女学生、甚至姨太太,都悄悄慕名而来。
沉玉耳濡目染,虽年纪尚小,却也学会了安静地守在帘外,或是体贴地为前来就诊的女士们递上一杯温水,小小年纪便懂得了守护他人的难言之隐。
目睹女性求医、谋生之难,蓝沉甯萌生了授艺之心。
经过仔细观察,她挑选了两位家境贫寒却聪慧坚韧、识得些字的年轻女子,收为学徒,不称师徒,只称“助理”。
她从辨认药材、处理伤口教起,逐步深入。
沉玉对两位新来的“助理姐姐”充满了好奇,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一旁,睁大眼睛看阿姐教学。
蓝沉甯见她有兴趣,便也偶尔教她认几味简单的药材,沉玉记性极好,竟也学得像模像样。
虽有人背后非议“女人学什么医”,但看到蓝氏医馆日益兴隆,两个女助理也变得沉稳干练,非议声渐渐成了羡慕。
蓝沉甯并未止步,她结合临床,改良了几个古方,研制出针对小儿夜啼惊风的“安神膏”、治疗跌打损伤和皮肤疮疡的“百草消炎散”,效果极佳。
试药时,沉玉成了第一个“小患者”,轻微的磕碰或蚊虫叮咬,都用上了阿姐新制的药膏,她认真的反馈给了蓝沉甯宝贵的改进意见。
这些良药先是免费赠与贫苦病人,后来求药者众,她便小规模制作,包装整齐,仅在医馆内限量发售,竟成了沪上小有名气的“蓝氏良药”。
“蓝大夫”的名声,渐渐越过弄堂,传入更广阔的圈子。
人们提及她,是那个医术好、心肠好、尤其善待女病人的“蓝大夫”,再无人知她曾是谁家的“冲喜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