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青衣社散布在魏郡各处的暗桩,也开始在市井巷陌,酒肆茶馆,散播类似的言论:
“听闻那南境的高要,最忌惮的便是咱们的陈平大人!”
“可不是吗?都说‘魏国可失十城,不可失一陈平’呢!”
“有陈大人在,我大魏便可高枕无忧矣!”
这些流言,经过精心伪装,看似是民众对贤臣的拥戴,但传到魏豹耳中,却全然变了味道。任何一个君主,尤其是一个本身能力有限、且心胸并不宽广的君主,对于功高震主、声望凌驾于己的臣子,都有着本能的警惕与厌恶。高要的这一计,正是精准地利用了这一点。
魏豹开始用一种审视的、带着怀疑的目光打量陈平。他注意到陈平在军中将校中确实威望很高,注意到陈平提出的策略往往能得到众多支持,也越来越多地回想起陈平那次不顾君颜的直谏……那颗由谗言和流言共同滋养的猜忌种子,开始在魏豹心中生根、发芽。
朝堂之上,针对陈平的非议开始增多,一些过去不敢发声的宵小,也敢于跳出来质疑陈平的方案。陈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氛围的变化,他感到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向自己收紧,那种来自背后的寒意,让他行事不得不更加谨慎,却也更加感到束手束脚,壮志难酬。
蒯通冷眼旁观着这一切的发酵。他深知,高要的计策正在一步步奏效。他在用自己的留任,配合着外部的流言和内部的倾轧,共同为陈平营造一个功高震主、遭主猜忌的经典困局。他在等待,等待那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等待陈平对魏豹彻底失望,对魏国前途彻底心寒的那一刻。
到那时,他这枚潜伏的棋子,或许就将接到最终的行动指令,去为高要,也是为他自己,递出那根能够将陈平这位大才拉拢过来的橄榄枝。
高要的手指轻轻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目光再次落在那封由蒯通秘密送来的书信上。
信中的内容,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漾开层层涟漪。他清楚地知道,对付陈平这样级别的智者,重复使用在蒯通身上生效的阳谋,无异于刻舟求剑,不仅无效,反而可能打草惊蛇。蒯通的弱点在于不被重视和内心的失落,而陈平,则深得魏豹倚重,其地位和心智都远非蒯通可比。不可能再指望通过送上一些厚礼,就能轻易离间魏豹与陈平之间已然牢固的君臣关系。
这封书信所提供的,是一个崭新的、更具操作性的契机。信中所言,是一件刚刚发生不久,却在魏国内部激起不小波澜的事件——陈平与魏豹的表弟,深受信任的魏通,爆发了激烈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