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黄山官邸。
窗外的鞭炮声早已散尽,新年的喜庆气氛,被接连不断的战报冲刷得一干二净。
常瑞元的脸上,却一扫前几日的阴郁,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手中捏着两份电报,一份来自第六战区,汇报第128师主力成功突围,已向第五战区靠拢。
另一份,则来自第五战区,汇报桂系主力已全线出击,在大别山至随枣走廊一线,与日军展开激烈交战。
“好,打得好啊.”
他喃喃自语,但那赞许的目光,却并非投向地图上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而是投向了电报末尾的署名。
他对李宗仁这位桂系巨头,早已心怀忌惮。
常瑞元本就生性多疑,尤忌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地方实力派。
自当初汤恩伯因被楚云飞弹劾调离。
第五战区内,便再也无人能够有效掣肘李宗仁。
此战之前的第五战区,即便是在楚云飞的插手之下进行了分化处理。
可在李长官的经营下,几乎可以是上下一心,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常瑞元虽然因国力所限,无法向五战区提供太多的军械军需,但他同样不希望看到一个完全“摆烂”、出工不出力的战区存在。
可矛盾的地方就在这里。
第五战区内部派系林立,多是杂牌部队,待遇本就与中央军天差地别,指望他们毫无怨言地去拼命,本就是奢望。
这种微妙的平衡。
让常瑞元只能够对李长官既用且防。
战前更是如芒在背,深恐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局。
更让常瑞元头疼的是。
李长官虽然近两年“消极”,但之前的战绩却异常辉煌。
淮河阻击战,临沂反击战、台儿庄会战,滕县攻坚战以及临县追歼战可都是楚云飞在五战区的指挥下打出来的胜仗。
至今仍是抗战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长官自然有其中的一份功劳。
这使得常瑞元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借口,将这位声望日隆的桂系领袖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宝座上挪开。
惟一的选择,只剩下“明升暗降”。
至于升到哪里去,常瑞元的心中,其实一直都有一个绝佳的安排——华北联合指挥部副总司令。
至于总司令,那自然永远只能是他常瑞元自己。
将李宗仁这头笑面虎,调去华北方面军指挥部。
让他们二人去互相制衡,互相消耗,这无疑是一步妙棋。
就在常瑞元思索着如何将这步棋走得更稳妥之时。
侍从主任竺培基,却带着一脸钦佩的神情,走了进来,手上还拿着一份新的电报:“委座,云飞将军此举,真可谓是一石二鸟,神来之笔啊!”
“哦?”
常瑞元来了兴致,接过了竺培基递过来的电报。
是昨日战况汇总。
目前已经击退了日军的进攻,且预估消灭追击的日军骑兵部队约四百人,缴获战马上百匹,打了个不大不的胜仗。
这让常瑞元嘴角不由得微微扬起。
虽然是同样的部队,但不同的人指挥作战,就是能够发挥出不一样的作用。
竺培基走到地图前,指着那条从江汉平原一路向北延伸的突围路线,分析道:“委座您看,此桂系与当面日军,长期对峙,早已形成了一种互不侵犯的默契。
如今。
王劲哉的近万残兵涌入其防区,日军主力紧随其后,这种默契,将不复存在!”
“原本平静的对峙态势,将彻底被打破!”
“随着楚长官的指挥介入。”
竺培基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兴奋,“原本如长蛇般盘踞在长江沿岸的日军,其蛇头(武汉)与蛇身(宜昌)之间,便暴露出了巨大的空隙。”
“打蛇,自然要拦腰斩断!”
“第五战区若是全力向南攻击,完全有机会斩断蛇腰,这亦是九战区和第六战区的绝佳战机!”
常瑞元听完,脸上露出了无比舒畅的笑容。
他当然看得出来,楚云飞这一手,不仅救了王劲哉,更是把他想做而又不好做的事情,给漂漂亮亮地办了!
他逼着李德邻,打破了和日军的“默契”,重新投入了战斗!
虽然陈辞修的第六战区因此了点面子,损失了一批重武器,但王劲哉的主力尚存。
而日军那看似浩浩荡荡的攻势,最终也只占领了一些短时间内无法转换为粮食产能的水田,其歼灭第六战区江北主力的战略目标,已然彻底失败。
从整个战局来看,这无疑是一场成功的、以空间换取消耗的防御战!
只是,想要让三个战区的主力部队上百万人同时发起对华中日军的反击.需要消耗的资源数量那就是天文数字。
什么都好,就是拿不出钱来.
……
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
与常瑞元的春风得意不同。
李长官的心情,却如同坐过山车一般,五味杂陈。
一方面,他钦佩于楚云飞那羚羊挂角般的指挥艺术,寥寥数封电报,便盘活了整个华中危局。
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被“算计”被迫将桂系主力投入这场并非他本意的血战,而感到一丝无奈与憋屈。
就在他思索着如何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既能完成任务,又能最大限度保存实力之时。
一封来自统帅部的加密电报,被送到了他的案头。
电报的内容,让他先是一愣,随即那张总是紧锁着眉头的脸上竟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了一丝如释重负的轻松。
“兹任命,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晋升为华北联合指挥部副总司令,即刻赴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一职,暂由”
他没有再往下看。
后面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
李宗仁缓缓地,将那份电文折好,放进了上衣的口袋里。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窗外那片熟悉的、驻守了数年之久的营地,心中,百感交集。
他当然清楚,这份任命意味着什么。
这也是他自己在经历了数年的血战与政治博弈后一个可以体面下台的机会。
去华北,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副总司令。
看似是被架空,但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至少,他不必再为桂系部队的粮饷军械而殚精竭虑,不必再在统帅部的命令与保存实力的私心之间,苦苦挣扎。
暂时卸下这份沉重的责任,去那片正在创造奇迹的土地上看一看,也不是什么坏事,他也确实有些累了。
李宗仁转过身,对着一脸错愕的参谋长王鸿韶,露出了一个还算轻松的笑容:“鸿韶,准备一下吧,我该动身前往华北了。”①
“德公,这是?”
——
鄂北,通往大洪山南麓的官道上。
一支望不到头的军队,正如同灰色的长龙,在泥泞的道路上,缓慢地蠕动着。
这是奉命南下,接应第128师的桂系主力第七军。
楚云飞站在一辆疾驰的吉普车踏板上,任由凛冽的寒风将他的军大衣吹得猎猎作响。
他举着望远镜眉头却越皱越紧。
太慢了!
这不是一支以“钢军”所闻名的精锐应该有的行军速度!
在楚云飞的印象中。
桂系部队虽然近年来在大别山区的风评变差,但被日本人追着打了这么多年,早已磨炼出了一套极其丰富的运动战经验。
他们的行军速度和山地机动能力,在整个国军序列中都堪称一流。
可眼前的这支部队,却显得有些拖沓。
明显是在磨洋工。
“德公去职,看来对第七军的影响,比我想象的还要大啊。”